原标题:【砥砺前行 感恩奋进】卓尼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二——铺就百姓安康路 铺就百姓安康路 ——卓尼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王芝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卓尼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、从弱到...
原标题:【砥砺前行 感恩奋进】卓尼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二——铺就百姓安康路
铺就百姓安康路
——卓尼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
王芝莲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卓尼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,从“赤脚医生”到“优秀专家”,从“乡村诊所”到“现代化医院”,从“老式三大样”到“大型精良设备”,医疗卫生资源从无到有、从单一化到多元化、从一人到千人,资源不断优化,管理日益规范,水平显著提高,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。
夯实基础,就医环境大变迁。新中国成立前,卓尼经济文化落后,医疗卫生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,至1949年底,全县仅有卓尼设治局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设立的卓尼卫生院以及1个私人诊所,全县仅有公私医疗人员5人,其中:中西医师1名,西医师2名,助产士2名,没有医疗设备和病床;1950年10月,正式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卫生院,有床位10张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卓尼县医疗卫生事业抓住机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医疗卫生、预防保健、民族医药等工作突飞猛进,实现了由点到面、由浅到深、由单项到综合深化改革,中医院、藏医院、疾控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以及一批有资质、符合条件的私营诊所、中西药铺相继建立,满足了城乡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。截至截止2018年12月,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122所,县直医疗卫生机构8所,乡镇卫生院16所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、村卫生室97所,二甲医院2所(县医院和中医院)。全县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务人员5.1人,全县共有床位344张,每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数3.4张。逐渐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、乡镇卫生院为枢纽、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,形成了覆盖县、乡、村三级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。
在甘肃省中医院“组团式”援藏医疗队、健康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,县人民医院腹腔镜外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,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到甘南地区首例ERCP,再到双镜联合(腹腔镜+ERCP,腹腔镜+胆道镜)技术的开展,使卓尼县人民医院腹腔镜技术突飞猛进,同时,县人民医院诊疗病种从150种提升到250种,基本实现了“大病不出县”目标,县级综合服务能力已达到甘南地区领先水平。
保障基本,看病就医少花钱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该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“一乡一院、一村一所”的总体思路,分期分批开展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,县、乡、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截至2018年12月,全县有各类医疗专业技术人员544人。正高级1人,副高级39人,中级91人,初级148人(其中乡镇卫生院临床类初级42人,护理类39人),员级265人;研究生1人,本科126人,大专298人,中专119人。结束了偏僻乡村“无医无药”的历史。通过政府主导性投入,全县各级各类医院服务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,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传染病区和120紧急救援中心,配备了巡回医疗车、救护车,CT、彩超、X光机、心电图机、全血球分析仪、高频电刀、尿十项分析仪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高精医疗设备落户县级中心医院。完善乡(镇)卫生院“三项”基本建设,在老三件(体温表、血压表、听诊器)的基础上实现了新三件(B超、心电图机、X光机),大部分卫生院配齐10大件(X-线机、B超机、心电图机、半自动生化仪、洗胃机、尿分析仪、综合产床、计算机、妇科检查床、妇科手术器械包),配备了手术器械柜、制氧机、呼吸气囊、观片灯、消毒锅、牙科综合治疗椅等设备,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。卫生服务设施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。在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,重点加强服务能力建设,完善工作机制,加强人员培训,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并制订了相应预案,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配备了计算机,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公共卫生信息网络,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网上直报。
谈及卓尼县医疗卫生的变化,一位92岁的老人激动地说:“以前看病,条件真的差,医生只有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,也不能拍片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病房里有空调,医生的医疗水平提高了,大病也能放心看了,变化真的大。”
改革开放以前,农牧民经济困难,“小病拖、大病扛,扛不过去见阎王”成为农牧村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。为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,卓尼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,探索实施惠及城乡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。2007年,开始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。中央、省、州、县四级财政新农合补助标准均比试行期翻了一番,住院补偿比例比试行期提高了10—20个百分点。2018年,全县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.56%。
(县人民医院新旧对比照)
(木耳镇卫生院新旧对比照)
(藏巴哇镇卫生院新旧对比照)
(杓哇乡卫生院新旧对比照)
(柏林分院新旧对比照)
自2002年以来,为全县配备乡村医生108名,每年组织开展乡村医生培训,提升了村医队伍业务水平,使大部分村医能够独立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,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,院前急救、健康教育宣讲等工作顺利开展。
组建省州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家庭医生签约313名个。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1886人免费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,对患病人群免费签订中级服务包,对健康人群免费签订了初级服务包。根据实际,有针对性和有特色地制定了“一人一策、一病一方”帮扶管理措施。
注重预防,健康屏障更牢固。上世纪70年代以来,先后成立了县卫生防疫站、县疾病预防保健中心、县疾病控制中心,设置了流行病防疫、妇幼保健、地方病防治、检验检疫、门诊等科室,全县卫生防疫工作经过70年的发展,逐步走上了正规化、科学化轨道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卓尼县只有4种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提供免费接种。如今,12种疫苗可免费接种,流感、狂犬病疫苗等可自费接种。各类疫苗接种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,2018年全县免疫规划建卡建证率达到100%,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85%以上,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90%以上。
加大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投入,培训乡村卫生防疫人员。县、乡、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,建立起了统一、高效、快速、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、应急指挥系统、执法监督系统,有效地应对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2003年,战胜了突如其来的“非典”疫情,2004年,科学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侵入,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。
关爱女性,妇幼保健工作蓬勃发展。建国前,卓尼地区文化落后,卫生条件极差。农牧民受封建迷信观念束缚,认为妇女生孩子会冲撞“神灵”,让孕妇躲避在黑暗的小房内分娩,不采取任何消毒措施,婴儿的死亡率极高;孕妇一旦遇到难产,则难逃死神的魔爪,而侥幸活下来的,也患上了一生难以治愈的妇科疾病。“只见娘怀胎,不见儿走路”成了解放前卓尼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。
建国后,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,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、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。通过废除陈规陋习、宣传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在农牧村推行新法接生、妇科病防治等措施,新生儿成活率大幅度上升,各类妇科病和婴幼儿蛔虫病、佝偻病、肺炎、营养不良等发病率显著下降。
该县以“妇幼保健为中心,防治相结合,面向农牧村”的方针,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孕产妇系统管理、儿童系统管理以及围产保健工作,实施以“妇女保健、儿童保健、围产保健”为重点的服务模式,孕产妇及儿童保健得到了长足发展,每年接受住院分娩新法接生人数达到98%以上。2018年,适龄儿童建卡率100%,孕产妇系列管理率90.67%,产前检查率97.99%,新法接生率99.60%。
70年来,卓尼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,老百姓享受到的健康红利越来越多,大家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也在逐年上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